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课程代码:B425L1011
课程学时:16(理论16学时,实验(实践)0学时,实习(实践)0周)
课程学分:1
课程分类:公共选修课
是否专业核心课程:否
开课单位:商学院
面向专业:全校所有专业
先修课程:无
课程负责人:李毅
课程教学团队:朱华武 裴昌盛
建议使用教材:
1.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张合成,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11月;
2.乡村振兴战略:理论与实践,谢花林、金雪、周来友,2022年12月;
3.乡村振兴战略:理论与实践,杜茂华、陈莉,经济管理出版社,2020年7月。
主要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1.乡村振兴理论与政策解读:https://www.xueyinonline.com/detail/245621148
2.乡村振兴那些事儿:
https://coursehome.zhihuishu.com/courseHome/10000125573#onlineCourse
3.乡村振兴与乡村规划:https://www.xueyinonline.com/detail/233523272
一、课程简介
《乡村振兴概论》是一门介绍乡村振兴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具 体实践的通识课程,兼具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农业科学等 多学科背景属性,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特别紧密的课程。通过本课程教学旨在让大学生总体把握乡村振兴的大势,深刻领悟乡村振兴战略 内涵,学习掌握乡村振兴的基本知识,体验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探究乡村振兴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升把握农业农村发展规律能力,提高“一懂两爱”思想境界,增强服务“三农”工作情怀,树立起“知农爱农、强农兴农”价值观,争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农人”。
二、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对教学活动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课程组依托丰富的乡村振兴实践,构建合乎时代要求的教学理念,主要为四个方面:
1.根植乡土育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感受乡村、欣赏乡村、成就乡村,将乡村中人、事、物、风土、人情、农事活动等作为育人载体,丰富大学生乡村体验与情感,深刻领会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增强推进振兴乡村实践的使命感与责任心,了解世界乡村发展的多种模式,开拓乡村发展全球视野,充分发挥乡村在培育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的聚魄凝魂、固本强基作用。
2.重视感知体验。重视大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乡村气息感知、乡村发展感悟以及乡村实践体验,并针对乡村五大振兴设计相应的育人场景,让乡村振兴抽象理论、知识和政策讲解更加形象真切,让大学生融入真实事例与生产活动情景,增强大学生乡村的亲切感和可感知性;突出课程的实践导向,通过虚拟现实、案例呈现和亲身体验等多种形式与手段,增加大学生多样化乡村实践活动体验,提升大学生建设乡村的兴趣热情、知识素质和能力品格等。
3.突出系统综合。本课程具有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农业科学等多学科背景属性。在课程教学中,一方面是要注重经济、管理与社会等多学科综合,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的利用多种理论、工具、方法理解分析乡村振兴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要注重乡村振兴事业本身的系统综合性,乡村振兴本身涉及组织、产业、文化、生态、人才等多领域,通过课程学习要形成系统意识和综合观。
4.形成科学思维。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一系列推进乡村振兴的现象呈现、场景布设、实践体验,引导大学生提出科学问题,并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围绕问题提出初步假设,针对假设开展观察、测量、实验、调查等活动,获取信息和证据后,运用归纳、推理、论证、建模等思维方法进行解释,最终形成乡村振兴科学思维体系。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
1、知识层面: 1.1理解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主要内容、重大意义、制度框架,以及熟悉乡村振兴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等; 1.2熟悉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基本内容,理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意义、一般特征,掌握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1.3了解全球主要国家乡村振兴主要模式与经验,理解蕴含的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 |
2、能力层面: 2.1准确理解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推进步骤,具备运用基本理论分析乡村振兴实践的能力; 2.2全面把握乡村建设、发展与治理的重点难点问题,具备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知识储备和行动能力; 2.3具有乡村振兴的全球视野,能吸收借鉴乡村振兴成熟模式与成功经验,增强道路自信。 |
3、素质层面: 3.1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情怀; 3.2具有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勇挑重担的创新精神; 3.3树立投身乡村振兴历史洪流中的社会责任,具有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新农人”的觉悟。 |
四、教学内容、要求与课程目标关系表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 |
学时数 |
教学方式 |
支撑的课程目标 |
基本知识与理论 |
1.了解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2.了解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意义和主要内容; 3.理解推进乡村振兴的制度体系。 |
3 |
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 |
1.1 2.1 3.1 |
乡村发展专题 |
1.乡村发展内涵及其历史演进; 2.乡村产业发展; 3.乡村产业发展实践案例分析。 |
3 |
案例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 |
1.2 2.2 3.2 |
乡村建设专题 |
1.乡村建设的历史逻辑、基本原则、重点任务; 2.乡村建设的未来图景; 3.乡村建设的设计实例。 |
3 |
案例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情境模拟教学 |
1.2 2.2 3.2 |
乡村治理专题 |
1. 乡村治理概念、要素与历史变迁; 2.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治理; 3.乡村治理实践案例。 |
2 |
案例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情境模拟教学 |
1.2 2.2 3.2 |
农业强国专题 |
1.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农业强国的一般特征; 2.我国农业强国的现实基础与优势; 3.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主要路径。 |
3 |
对比分析教学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 |
1.2 2.2 3.3 |
域外模式与启示 |
1.东亚、欧洲、北美模式 2.域外模式的借鉴与启示 |
2 |
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 |
1.3 2.3 3.3 |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广泛采用专题式、研讨式、启发式、案例式、对比分析和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
1.专题式教学。乡村振兴是一个宽泛的研究范畴,涉及范围广泛,并具有随着时间演化发展的趋势。因此,本课程抛弃传统以课本章节依据的常规课程教学逻辑,选择紧扣乡村振兴最新进程,精选、优选课程内容,采取专题形式呈现,提高课程时效应、针对性和政策性。
2.研讨式教学。乡村振兴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通识课程,很多论题从不同理论、不同角度和不同人群可以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这就要求课程教学要有宽广视野、博大胸怀和高远政治站位,从多层面启发大学生分析问题、多组群辨析论题、多维度形成结论,提高大学生思辨素养。
3.案例式教学。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均具有丰富的乡村振兴事例,用事实说话、用案例说理、用情景育人能够丰富育人形式,拉近大学生与乡村距离,易于形成直观感受,培养大学生从直观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微观到宏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形式与要求
考核形式 |
分值 |
考核范围及要求 |
对应课程目标 |
课堂表现 |
15 |
按时出勤、认真听讲、积极互动。 |
1、2 |
作业测评/互动 |
15 |
乡村振兴基本知识、理论测试以及课堂互动等。 |
1 |
小组任务/讨论 |
30 |
热点问题的小组讨论, 具体任务分组完成。 |
2 |
调研报告、研究论文/ 短视频/微电影 选择一项 |
40 |
调研报告、论文:2000字左右; 短视频:3-5分钟正面反映乡村振兴事业推进的主题视频; 微电影:3-5分钟正面反映乡村振兴的故事或人物。 |
1、2、3 |
注:考核形式可参考以下类型填写:课堂问答、学术论文、调研报告、作业测评、阶段性测试、口试、上机、实验操作、小组答辩、结课考试(考查)等。
(二) 课程目标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
考核方式 |
评价标准 | ||||
优秀 100-90分 |
良好 80-80分 |
中等 79-70分 |
一般 69-60分 |
不及格 <60分 | ||
课程目标 知识层 |
课堂表现 |
回答问题积极、出勤高 |
回答问题较 积极、出勤 较高 |
回答问题一 般、出勤一 般 |
回答问题不 太积极、出 勤较低 |
不太回答问 题、出勤较 少 |
专业测评 |
正确率高 |
正确率较高 |
正确率一般 |
正确率较低 |
正确率很低 | |
课程目标 能力层 |
小组任务 |
完成结果好 |
完成结果较好 |
完成结果一般 |
完成结果较差 |
完成结果很差 |
课程目标 素质层 |
报告、论文 短视频 微电影 |
立意好 语言顺 有见解 |
立意较好语言较顺有较好见解 |
立意一般语言一般见解一般 |
立意较差语言较差见解较差 |
立意很差语言很差见解很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