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Professional Literature and Intelligence Analysis
课程代码:B295L10002
课程学时:16(理论16学时,实践学时,实习(实践)周)
课程学分:1
课程分类:公共选修课
是否专业核心课程:否
开课单位:图书馆
面向专业:全校各专业
课程负责人:周新跃
课程教学团队:刘红梅
建议使用教材:
1.文献信息检索与知识建构,王春梅,马丽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情报学基础教程(第三版),叶鹰,科学出版社,2023
主要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1.文献信息检索教程,刘富霞,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教程,李贵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3.信息检索技术实用教程,曾建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4.情报学研究与情报工作进展,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海洋出版社,2011
5.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邱均平,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6.被引内容分析:探究领域知识结构的新方法尝试,马晓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7.如何做好文献综述,阿琳•芬克(Arlene Fink),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8.怎样写好文献综述:案例及评述,张黎,科学出版社,2008
一、课程简介
专业文献与情报分析是一门讲述科学文献发现、获取、管理的主要方法和技巧,阐释从科学文献捕捉科研情报的机制,帮助更好地理解科学研究、专业文献、科研情报的互动关系,进而提升学术素养和信息素养的课程。
该课程专门面向农业科技领域学生,聚焦于如何高效获取、管理和分析农业科研信息,重点培养学生在农业科技创新和乡村振兴等背景下的情报分析能力。课程内容涵盖专业文献的检索策略、专业文献的管理、数据管理、科学数据可视化、专业文献的经典情报分析方法、科研情报分析新思维、专业文献的综合利用等,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从基础理论到实用技术的知识体系,能够灵活应用于农业科研实际需求中。
在教学设计上,本课程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将学习如何高效利用中外专业数据库与农学类数据库、熟练使用文献管理工具、掌握情报分析的核心方法。这些技能帮助学生识别农业科技领域的前沿动态、科研热点及关键技术,进而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课程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专题研讨,深入挖掘情报分析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应用价值,引导学生在农业科技项目中识别和分析数据支持决策的价值,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本课程还融入了思政教育内容,旨在促进学生领悟科学家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与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学生将学习和理解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的重要成就,探索情报分析在科技创新和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进而树立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观和责任意识。课程设计包括经典案例分析、互动讨论、情境模拟、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技巧。
本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线上学习平台的自主学习模块和线下课堂的讨论互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操训练的有机结合。课程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翻转课堂、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等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习的灵活性和参与度,帮助学生提升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结课要求学生撰写基于农业科技或乡村振兴的情报分析报告,全面展示所学理论和技能在实际中的应用,达到深化知识理解、强化专业素养的教学目标,为其未来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中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二、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围绕农业科技情报的需求和分析,教学设计应关注学生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兴趣与发展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分析能力,引导其在农业科研实践中深度思考与探索。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通过案例分析、情境模拟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向、案例研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农业科技前沿问题,激发学生对农业科技和乡村振兴的兴趣,鼓励其主动获取农业科技情报、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注重知识与能力并重:教学不仅传授情报学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在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中的实践能力,包括数据分析、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等能力。通过农业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和情境模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解决农业科技问题的能力。
混合式教学与灵活学习:结合线上线下学习,利用信息化手段打破传统教学的时间与空间限制,支持学生在不同学习场景中的自主学习,适应农科学生的实际需求。线上内容提供农业情报分析工具和数据库的使用技巧,线下则通过研讨和项目实践提升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协作与互动:注重师生和学生间的互动与合作,通过专题讨论、案例分享、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在农业领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教师结合农业科研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提供反馈促进学生持续进步。
综合素质与社会责任:教学关注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家国情怀,通过情报分析与农业科技前沿的结合,激发其为乡村振兴和国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的使命感。结合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服务“三农”的责任感,提升其社会意识和品格。
动态调整与持续改进:教师应结合学生反馈和实际教学效果,适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设计与农业科技动态保持一致,使学生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农业领域中获得持续发展。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
1、知识层面: 1.1掌握农业科技文献的检索与管理方法,能够熟练运用中国知网农业分库、Agricola、AGRIS等常用农业科技数据库,熟悉EndNote、Mendeley等文献管理工具的应用; 1.2深入理解情报分析的核心理论与方法,包括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关联思维等,并能将这些方法运用在农业科技的热点问题和前沿技术分析中; 1.3熟悉农业科技情报获取与管理的基本流程,能够识别和分析农业科研中的热点领域、政策导向及行业发展趋势,为农业科技创新和乡村振兴项目提供情报支持。 |
2、能力层面: 2.1具备应用现代信息检索与情报分析方法解决农业科技问题的能力,能够结合检索策略和数据分析工具有效筛选、处理和整合农业科技文献; 2.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独立分析能力,能够通过案例分析和专题研讨,提升学生在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品市场分析、病虫害监测等具体农业科研问题中的分析解决能力; 2.3掌握独立开展农业科研课题情报分析的能力,能够识别农业科技研究中的关键问题,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情报分析方案,为实际农业科研与推广工作提供有效支持。 |
3、素质层面: 3.1培养学生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其理解农业科技创新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激励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农业现代化战略需求结合; 3.2激发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奉献精神,通过项目小组合作及情境研讨,培养学生在农业科研工作中的合作意识与实际工作所需的协作能力; 3.3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借助农业科技领域的重大成就与科研实例,使学生领会农业科技在国家发展和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树立“科技报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
四、教学内容、要求与课程目标关系表
教学内容 |
课程内容 |
学时数 |
教学方式 |
支撑的 课程目标 |
专业文献检索与情报获取概述 |
文献检索的基本概念和情报分析的作用,农业科技领域的文献资源种类与检索策略。 思政内容:强调农业科技信息对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帮助学生理解“三农”问题。 |
2 |
讲授,结合案例分析 |
1.1,2.1,3.1 |
科学数据库的使用与技巧 |
介绍常用的农业科技数据库(如CNKI、SCI、Agricola等)和高级检索技巧,讲解如何通过数据库获得相关信息。 思政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农业科技数据库对国家科研的支持。 |
2 |
讲授,操作演示 |
1.1,2.1,3.1 |
文献管理工具与知识组织 |
使用文献管理软件(如EndNote、Mendeley)进行文献分类、标签管理和知识图谱构建,提升信息组织与管理能力。 思政内容:结合农业领域的重大科研成就,强调规范化、系统化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
2 |
讲授,结合软件操作演示 |
1.1,2.1,3.3 |
情报分析方法与数据可视化 |
介绍情报分析的主要方法,如引文分析、内容分析和计量分析法,结合科学文献分析可视化工具(如Citespace、HistCite、Python),提升数据分析与呈现能力。 思政内容:通过案例强调数据分析在农业科技和国家现代化中的作用。 |
2 |
讲授,结合案例和数据演示 |
1.2,2.1,3.1,3.2 |
情报分析新思维 |
介绍情报分析中的创新思维,如学术特征比较法、联想关联分析法,鼓励学生用新思维方法探索农业科技问题中的情报价值。 思政内容:激励学生在农业科研中创新,结合农业重大成就引导学生思考。 |
2 |
讲授,案例演示与讨论 |
1.2,2.1,2.2,3.1,3.2 |
农业科技情报分析实务 |
结合农业科技实际案例,讲解如何在科研中应用情报分析,识别科研热点和技术发展趋势,增强学生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能力。 思政内容: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案例,培养服务农业的社会责任感。 |
2 |
讲授,案例研讨 |
1.3,2.2,2.3,3.1,3.2,3.3 |
专业文献综述写作技巧 |
介绍文献综述的写作结构、信息组织和常见问题,讲解如何撰写高质量的综述,帮助学生提升学术写作能力。 思政内容:鼓励学生在综述中融入对农业科技的关注,体现家国情怀。 |
2 |
讲授,结合写作示例 |
1.3,2.3,3.1,3.2,3.3 |
期末项目:情报分析报告撰写 |
综合应用课程所学内容,撰写情报分析报告,要求学生选择农业科技或乡村振兴相关案例,进行情报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思政内容: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结合。 |
2 |
小组汇报与讨论 |
1.1,1.2, 2.1,2.2,2.3 3.1,3.2,3.3 |
五、教学方法
课程将紧密结合现代高等教育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信息化手段应用、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与创新。
1.信息化手段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专业文献与情报分析》课程提供了更广泛的资源共享和灵活的学习方式。信息化手段的主要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资源共享与模块化管理:课程内容将被模块化,教师可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发布多媒体资源,包括视频、课件、案例和阅读材料,学生可随时随地访问,进行自主学习,极大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数字化互动平台:互动式学习平台(如在线讨论区、问答论坛)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提出问题、分享见解,教师能够实时追踪学生的学习进展并及时反馈。此外,平台上可提供数据分析功能,教师可以通过学习进度和互动数据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监控,进行针对性教学干预。
在农业科技相关的课程内容中,这种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随时查阅文献和情报案例,并支持基于实证数据的情报分析,使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
2.混合式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结合了传统面授与线上学习的优点,既保证了课堂互动性,也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尤其适合需要动手操作和分析技能的《专业文献与情报分析》课程。
线上学习与自我测试:课程理论部分将提前在线发布,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阅读电子教材等完成自学。在线内容包括文献检索、信息管理软件使用等模块,并配有小测试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线下互动和实操:在课堂上,学生的任务是通过研讨和实验深化知识,应用所学的情报分析方法。课程设计上增加了案例研究和情景模拟等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可以在小组中进行深入探讨,教师引导他们应用情报分析方法解决农业科技领域的具体问题。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满足不同学习层次的需求,也能确保基础较弱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更多辅导。
3.翻转课堂模式
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在课堂外完成知识获取,在课堂内专注于知识的应用和互动,是《专业文献与情报分析》课程中非常适用的教学创新。
课前学习准备:学生在课前通过在线视频、阅读材料和在线测试等形式完成初步学习,了解文献检索、情报分析和信息管理的基础知识。
课堂互动和实操强化:课堂上,教师通过互动提问、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实操任务,让学生利用所学方法筛选、分析农业科研领域的相关文献,并分享见解和成果。学生不仅能学到如何检索、筛选和分析,还能再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4.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结合
考虑到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和学生数量多样性,《专业文献与情报分析》课程在授课方式上结合了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以满足理论学习和实践探讨的不同需求,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大班授课:用于讲授基础理论、分析框架和关键方法,如常用的文献检索工具和情报分析方法。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和案例分析建立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整体认知,并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提问和互动讨论。
小班研讨:侧重于文献的深入分析和情报报告的设计。学生分为小组,利用实际案例展开专题讨论,如如何从学术数据库中检索高质量的农业科研文献,如何筛选并评估文献的可靠性。教师则提供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小班研讨的形式,不仅让学生能够深度学习和应用知识,也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本课程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通过情报分析方法的讲授与实训,充分发挥情报分析的引导功能,提高学生的文献收集、分析和提炼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独立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提升学术素养,从而助力学生提高创新能力。
六、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形式与要求
序号 |
考核 方式 |
占总成绩比例 |
考核内容与要求 |
对应 课程目标 |
教学过程考核 |
70% |
包括章节测验、课堂互动、讨论活动、小组任务、在线任务等多项组成。 |
1.1,1.2,2.1, 3.1,3.2 | |
1 |
章节 任务 |
40% |
学生需按时完成线上章节学习任务。 |
1.1,1.2,2.1, 3.1,3.2 |
2 |
主题 讨论 |
10% |
学生参与主题讨论,展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
1.1,1.2,2.1, 3.1,3.2 |
3 |
章节 测验 |
10% |
学生需完成每个模块的章节测验,测验内容基于课程讲授和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能准确理解和应用相关理论。 |
1.1,1.2,2.1, 3.1,3.2 |
4 |
阶段 测验 |
10% |
授课完成一半,教师发布阶段性测验,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
1.1,1.2,2.1, 3.1,3.2 |
结课考核 |
30% |
期末考核以综合性考察为主,要求学生在实际案例分析、方案设计与应用中展示学期所学内容的运用能力。 |
||
5 |
结课 论文 |
30% |
撰写一篇结课论文,要求学生全面回顾《专业文献与情报分析》课程内容,深入阐述情报分析在农业科技研究和应用中的关键作用。学生需结合具体的农业科技或乡村振兴案例,提出基于情报分析的研究方案,展示如何将所学的文献检索、数据管理与情报分析方法有效应用于实际科研或推广情境中。论文中应包括案例的详细分析、发现的情报问题及其影响,以及针对问题的情报分析和解决方案,考察学生在信息检索、数据分析和综合思维方面的能力,重点关注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
1.1,1.2,2.1, 3.1,3.2 |
总计 |
100% |
(二)课程目标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
考核方式 |
评价标准 | ||||
优秀 100-90分 |
良好 89-80分 |
中等 79-70分 |
一般 69-60分 |
不及格 <60分 | ||
知识目标 |
显示章节任务 |
概念清晰,分析得当,思路清晰,表述准确,按时完成,书写工整 |
主要概念清晰,但部分分析有误,表述准确,按时完成,书写清晰 |
部分概念清晰,且部分分析有误,表述较为准确,按时完成,书写清晰 |
部分概念清晰,分析中有明显的知识漏洞,表述基本准确,按时完成,书写能辨识 |
基本概念清晰,术语表述不准确,后期补交,书写模糊不能辨识 |
能力目标 |
线下课堂表现 |
能与教师进行深度交流、讨论 |
能结合知识储备进行融合、发挥 |
能较好地完成任务 |
能按时按质量完成任务 |
不能完成任务或质量差 |
素质目标 |
结课考察 |
概念清晰,分析得当,思路清晰,表述准确,书写工整 |
主要概念清晰,但部分分析有误,表述准确,书写清晰 |
部分概念清晰,且部分分析有误,表述较为准确,书写清晰 |
部分概念清晰,分析中有明显的知识漏洞,表述基本准确,书写能辨识 |
基本概念清晰,术语表述不准确,书写模糊不能辨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