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通识课程 > 核心课程 > 艺术与审美 > 大学生礼仪

教学大纲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2/19

课程英文名称:University Student Etiquette 

课程代码:B825L20021

课程学时:16.00(理论16.00学时,实践0.00学时,实习(实践)0.00周)

课程学分:1

课程分类:公共选修课

是否专业核心课程:

开课单位:通识教育中心

面向专业:全校各专业

课程负责人:林丽娅

课程教学团队:王丽珠

建议使用教材:

1.大学生礼仪修养,张岩松,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

2.大学生礼仪修养,徐竹,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年

主要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1.优雅得体中西餐礼仪,纪亚飞,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年

2.商务礼仪标准培训(第四版),吕艳芝,中国纺织出版社,2022年

3.政务礼仪,杨金波,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21年

4.礼记,戴圣,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

5.论语·大学·中庸,陈晓芬,徐儒宗,中华书局,2011年

6.中国文化课,余秋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3年

7.礼仪金说,金正昆,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

8.大学生沟通与礼仪,张辉,电子工业出版社,2024年


一、课程简介

在新形势下,中国的大学生正在为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礼仪已经日益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大学生礼仪》是一门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与自身修养的通识教育课程。课程聚焦新时代大学生特征,采用“四度”设计,依托情景模拟、集体训练、小组讨论、分组展示等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讲授、模拟练习与实际社交环境相联系,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求发展、实践中求真知,呈现有厚度、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新时代青年风貌。

课程主要内容有:礼仪的缘起、概念、作用与原则,内外兼修个人礼仪,得体规范社交礼仪,融会贯通活动礼仪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引领大学生在向真、向善、向美、向新的维度上追求崇高理想,让大学生在真正走进社会时具有相应的软实力,为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人际交往和幸福生活打下基础。


二、教学理念

礼仪是现代社会的金名片,也是个人形象、组织声誉和国家文明的体现。在全球化背景下,掌握社交礼仪已成为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本课程秉承“两性两化”教学理念,遵循“CDUC”原则即内容(Content)为王、设计(Design)为魂、运用(Use)是金、案例(Case)是根,坚持专题讲授、案例分析、情境演练、分组讨论、音视频互动的“五位一体”教学法,旨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礼仪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温润如玉、彬彬有礼的个人气质。

时代性:传承中华礼仪,融入现代元素,培养学生适应多元文化环境的能力。

创新性: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国际化:比较中外礼仪差异,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其跨文化沟通能力。

个性化: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找到适合表达方式。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知识层面:

1.1系统掌握礼仪知识:理解礼仪的起源、发展、内涵,掌握大学生活中的礼仪规范

1.2了解中外礼仪差异:通过比较中外礼仪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1.3掌握礼仪表达技巧: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肢体动作和表情传达尊重与友好。

2、能力层面:

2.1提升社交能力:能够灵活运用礼仪知识,在各种社交场合应对自如

2.2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学会分析社交情境中的礼仪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3增强自我形象管理能力:通过仪容仪表、举止言谈的规范,塑造个人魅力。

3、素质层面:

3.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尊重他人、谦虚有礼、诚实守信的品德

3.2增强文化自信:了解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

3.3提升综合素质:成为具有良好修养、高素质的现代大学生。


四、教学内容、要求与课程目标关系表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数

教学方式

支撑的

课程目标

第一章绪论

1.1礼仪的概念

1.2礼仪的重要性

1.3礼仪的基本原则与实质

1.了解:礼仪概念与重要性;

2.理解:礼仪的缘起与分类;

3.掌握:礼仪的基本原则。

4

讲解、小组活动、头脑风暴

1.1,3.1,3.2

第二章个人礼仪

2.1举止礼仪

2.2言辞礼仪

2.3着装礼仪

1.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个人礼仪要求;

2.理解:正装与休闲装的区别;

3.掌握:坐姿、站姿、蹲姿、走姿要求;如何做到一语中的说明问题。

4

讲解、案例分析、小组活动、现场实操训练

2.1,3.1,3.2,1.3,2.3,3.3

第三章社交礼仪

3.1问候礼仪

3.2介绍礼仪

3.3握手礼仪

3.4同行礼仪

1.了解:问候、介绍、握手、进出大门、参观展览、乘电梯等礼仪要求;

2.理解:社交礼仪中的尊者优先原则;

3.掌握:位次礼仪的基本规则。

4

讲解、案例分析、小组活动、现场实操训练

1.3,2.1,2.2,3.1,3.3

第四章生活礼仪

4.1中西餐礼仪

4.2旅游礼仪

1.了解:中西餐礼仪的特点;旅游礼仪定义;

2.理解:中西餐礼仪内容;旅游礼仪内涵;

3.掌握:中西餐礼仪、旅游礼仪规范。

4

讲解、案例分析、小组活动、现场实操训练

2.1,2.2,3.1,3.2,1.2,3.3


五、教学方法

课程团队从信息化手段应用、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大班授课小组研讨等方面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

1.信息化手段应用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礼仪》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平台。课程团队连续三年利用学习通在线学习平台辅助线下教学。

(1)在线学习平台:利用学习通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包括视频、PPT课件、案例分析、在线测试等。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并通过在线讨论、互动交流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移动学习:利用学习通手机APP,推送学习资料、提醒学习任务,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学习。

(3)大数据分析:利用学习通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效果进行跟踪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个性化教学。课程团队在2023年春季学期实行案例为主式教学,2024年春季学期实行讲述为主式教学,经学习行为、学生评教数据对比分析,最终确定案例为主式教学模式。

2.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

本课程从以下方面持续改进混合式教学,将传统面授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

(1)翻转课堂:学生在课前通过在线视频、阅读材料等方式预习课程内容,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2)在线讨论:通过在线论坛、QQ群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大班授课与小组研讨

本课程将大班授课和小班研讨相结合,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1)大班授课:针对全班学生,系统讲解礼仪知识,传授基本礼仪规范。

(2)小组研讨: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针对特定的礼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通过人体雕塑、礼仪绘画、头脑风暴、礼仪短剧等形式现场分组展示,再由同学互评,教师点评,及时纠正学生失误之处,也鼓励同学通过观察、思考发现校园生活中礼仪,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形式与要求

考核形式

分值

考核范围及要求

对应课程目标

考勤

10

学习通线上签到。

3.1,3.3

随堂练习

15

考核每个知识点掌握程度;做好课程小组团建。

1.1,1.2,1.3,2.1,2.2,2.3

课堂展示

15

以礼仪案例,小组讨论展示,考核知识点的运用,能按正式场合要求进行形象设计,展示出自己良好的基本仪态;能规范地完成正式场合的迎接与拜访;能按人际沟通的基本规范与人进行有效沟通;能知晓国际交往礼宾秩序,尊重文化差异。

2.1,2.2,1.2,2.3,1.3,3.1,3.3

课后作业

10

完成线上课后(预习)作业。

3.1,3.2,3.3

结课考查

50

完成实训项目《礼仪训练手记——我的日常礼仪行为的养成》(6条及以上)并上传,发现生活中的礼仪,传承良好的礼仪规范,发现礼仪缺失点,进而改正错误的习惯。

3.2,3.1,2.2,2.1


(二)课程目标评定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评价标准

优秀

100-90

良好

89-80

中等

79-70

一般

69-60

不及格

<60

课程目标1

随堂练习、课后作业

及时准确完成线上测试

能及时完成线上测试,熟练掌握大部分知识点

能及时完成线上测试,知识点掌握较准确

能基本按时完成线上测试,知识点掌握较准确

未完成线上测试

课程目标2

课堂展示

准确理解题意,内容新颖,知识点运用正确,团队配合度高,巧妙的结合现场环境、日常生活进行展示

准确理解题意,内容较为新颖,知识点运用正确,团队配合较度高

基本把握题意,知识点运用正确,团队有合作意识

能完成课堂展示内容

不参与展示

课程目标3

结课考查

提交6篇及以上手记,格式正确,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的人和事,结合自身所感,剖析深刻,从中得到提

提交6篇及以上手记,格式正确,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的人和事,结合自身所感,剖析较为深刻

提交6篇手记,格式基本正确,分析较为到位

提交6篇手记,格式基本正确,知识点运用基本正确

提交篇数不足6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