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Appreciation of National Folk Dance
课程代码:B435L20001
课程学时:16.00(理论16.00学时,实践0.00学时,实习(实践)0.00周)
课程学分:1
课程分类:£ 公共必修课 £ 专业必修课 £ 专业选修课
£ 集中性实践 R 公共选修课
是否专业核心课程:£ 是 £ 否
开课单位:体育学院
面向专业:全校各专业
先修课程: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负责人:黄喆
课程教学团队:贺晶、裴虎、黄佳彦、李鑫
建议使用教材:
1.《舞蹈欣赏》(第二版)金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
2.《基础教育舞蹈赏析教程》陈蒨蒨,侯博宇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23.11
主要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1.《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纪兰慰、邱久荣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
2.《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罗雄岩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一、课程简介
《民族民间舞蹈欣赏》是为全校在校本科学生开设的艺术审美类选修课程之一,旨在丰富在校大学生知识架构体系,提升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与艺术综合素养,区别于面向舞蹈学科学生开设的专业理论课,本门课程是适用于普通本科生的通识教育课程。该课程共计16学时,1学分。作为湖南省内综合性农业本科院校,本课程结合农耕文化的各种元素,通过介绍家乡特色美食、服饰纹样、传统风俗、历史街巷、民俗活动等一系列农耕文化符号群,引导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在课程教学中以地域为横轴对我国典型的民族民间舞蹈形式及文化做阐述,介绍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样式,带领学生从舞蹈的起源、发展、特点、特征、分类等方面欣赏不同民族与风格的舞蹈。本课程从农业院校的学生本体出发,结合案例分析以及视频分析,注重对学生舞蹈、音乐、民俗等人文学科的知识补充与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拓宽学生知识结构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学生艺术修为与人文素养,同时肩负课程思政使命,通过农耕文化赋能的舞蹈欣赏课程,不仅强化大学生“知农爱农”的价值认同,更能培养兼具专业能力与审美素养的新型农科人才。《民族民间舞蹈欣赏》课程既是落实“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关键举措,更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为涉农高校美育改革提供可复制的实施范式。
二、教学理念
本课程践行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2023)和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工作方案》(2025),《民族民间舞蹈欣赏》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必修的艺术审美类选修课程之一,旨在丰富在校大学生知识架构体系,提升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与艺术综合素养,区别于面向舞蹈学科学生开设的专业理论课,本门课程是适用于普通本科生的通识教育课程。课程将我国各民族传统饮食、着装、节庆、建筑等元素纳入农业院校学生的日常关注视野中,引发学生对我国民族地区和民族文化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增强学生对于“乡村振兴”命题的社会关注度与个人使命感。将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浸润于高校“美育”教育之过程,全面提升高等农业院校学生感知美、理解美、珍惜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在“中国梦”的倡导与“乡村振兴”背景下建设一门与乡村紧密相关的民族、民间、民俗相结合的高质量校本公共选修课程,对于引导并激发农业院校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以及学农爱农、强农兴农、振兴家乡的热情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希冀通过这门课程推开农业院校培育“全人”的大门。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
1、知识层面: 1.1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源流与发展,包括不同时期和地区的重要民族民间舞蹈门类和代表性作品 1.2熟悉国内主要民族地区的舞蹈种类和表现形式,理解其特点和应用 1.3理解不同的舞蹈种类和分类方法,能够分析和评价舞蹈样态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 |
2、能力层面: 2.1批判性思考:学生拥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能深入分析舞蹈艺术作品,提出合理的观点和评论 2.2创造性表达:学生将发展创造性表达的技能,能够通过不同的艺术媒介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3研究和调查:学生学会进行独立的研究和调查,深入探讨特定的舞蹈主题或问题,并撰写相关的研究报告或论文 |
3、素质层面: 3.1跨文化理解: 学生拥有跨文化理解和尊重的能力,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民间舞蹈表达和人文价值 3.2批判性意识: 学生拥有社会和伦理问题意识,能够探讨舞蹈艺术与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3.3团队合作:学生通过合作项目和小组讨论,提高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乐于分享个人观点并善于协作解决舞蹈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
四、教学内容、要求与课程目标关系表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 |
学时数 |
教学方式 |
支撑的 课程目标 |
民间舞蹈概述鼓舞开先河 |
了解鼓舞的概念、定义,熟悉鼓舞的种类、分类,理解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开端。 |
2 |
对话式、演示式、研讨式、案例式、翻转式、探究式、混合式、合作式 |
1.1,1.2 |
农耕文化与汉族民间舞蹈 |
掌握农耕文化与汉族民间舞蹈的概念、定义,以汉族人的衣着审美、饮食习惯、居住环境、出行方式、生活器具、风俗信仰、节日庆典为切入点,欣赏汉族舞蹈的艺术特色。 |
2 |
对话式、演示式、研讨式、案例式、翻转式、探究式、混合式、合作式 |
1.1,1.2 |
农耕文化与南方民族民间舞蹈 |
介绍聚居生活在中国南方地区的代表性少数民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产生艺术联想、引发进一步对南方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探索欲与求知欲。 |
2 |
对话式、演示式、研讨式、案例式、翻转式、探究式、混合式、合作式 |
1.1,1.2 |
草原文化与游牧民族民间舞蹈 |
以蒙古族文化艺术作为草原文化的代表,介绍游牧民族民间舞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产生艺术联想、引发进一步对蒙古族舞蹈艺术的探索欲与求知欲。 |
2 |
对话式、演示式、研讨式、案例式、翻转式、探究式、混合式、合作式 |
1.1,1.2 |
农牧文化与高原民族民间舞蹈 |
以藏族文化艺术作为农牧文化的代表,介绍高原民族民间舞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产生艺术联想、引发进一步对藏族舞蹈艺术的探索欲与求知欲。 |
2 |
对话式、演示式、研讨式、案例式、翻转式、探究式、混合式、合作式 |
1.1,1.2 |
绿洲文化与西北民族民间舞蹈 |
以维吾尔族文化艺术作为绿洲文化的代表,介绍西北地区代表性民族民间舞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产生艺术联想、引发进一步对维吾尔族舞蹈艺术的探索欲与求知欲。 |
2 |
对话式、演示式、研讨式、案例式、翻转式、探究式、混合式、合作式 |
1.1,1.2 |
农耕文化与北方民族民间舞蹈 |
介绍聚居生活在中国北方地区的代表性少数民族,以朝鲜族文化艺术作为北方农耕民族的代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产生艺术联想、引发进一步对南方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探索欲与求知欲。 |
2 |
对话式、演示式、研讨式、案例式、翻转式、探究式、混合式、合作式 |
1.1,1.3 |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与时代精神 |
了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特色与时代精神,学会进行独立的研究和分析特定的舞蹈主题或问题,并撰写相关的研究报告或论文。 |
2 |
对话式、演示式、研讨式、案例式、翻转式、探究式、混合式、合作式 |
1.1,1.3,3.2 |
五、教学方法
对话式、演示式、研讨式、案例式、翻转式、探究式、混合式、项目式、合作式等。
六、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形式与要求
考核形式 |
分值 |
考核范围及要求 |
对应课程目标 |
课堂表现 |
15 |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考核。 要求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
1.1,1.2 |
阶段性测试 |
20 |
对学生课堂所学内容进行阶段性的考核与测试。 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做到勤学、勤思、勤练、勤动笔、勤交流。 |
1.3,2.1 |
课后练习(作业) |
15 |
对学生课后练习(作业)进行考核。 要求概念、观点清晰、立场明确。 |
2.3,3.1 |
结课考查 |
50 |
对一学期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考核。 要求概念清晰、立场明确,有一定批判研究思维,且掌握对舞蹈作品的基本欣赏与研究方法。 |
2.1,2.2,3.1 |
(二)课程目标评定标准
课程目标 |
考核方式 |
评价标准 | ||||
优秀 99-90分 |
良好 89-80分 |
中等 79-70分 |
一般 69-60分 |
不及格 <60分 | ||
课程目标1 |
课堂问答 |
回答问题正确,知识掌握全面。 |
回答问题正确,知识掌握较全面。 |
回答问题较准确,知识掌握较全面。 |
回答问题基本正确,知识掌握基本全面。 |
回答问题不正确,知识掌握不全面。 |
课程目标2 |
课堂表现 |
上课认真,互动积极,完成质量高,表现力强。 |
上课认真,互动较积极,完成质量高,表现力强。 |
上课较认真,互动较积极,完成质量较好,表现力较强。 |
上课较认真,互动一般,完成质量一般,表现力一般。 |
上课不认真,互动不积极,完成质量不好,表现力差。 |
课程目标3 |
期末考查 |
表述完整,思想素质高,三观及艺术观正确。审美能力强,善于发现美、创造美和弘扬美。 |
表述完整,思想素质高,三观及艺术观正确。审美能力较强,比较善于发现美、创造美和弘扬美。 |
表述较完整,思想素质高,三观及艺术观正确。审美能力较强,比较善于发现美、创造美和弘扬美。 |
表述欠完整,思想素质一般,三观及艺术观较正确。审美能力一般,能发现美、创造美和弘扬美。 |
表述不完整,思想素质较差,三观及艺术观较差。审美能力差,不善于发现美、创造美和弘扬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