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通识课程 > 核心课程 > 艺术与审美 > 文化艺术鉴赏

教学大纲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2/19

课程英文名称:Art and Culture Appreciation

课程代码:B685L10002

课程学时:16.00(理论16.00学时,实践0.00学时,实习(实践)0.00周)

课程学分:1

课程分类:公共选修课 

是否专业核心课程:

开课单位: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

面向专业:全校各专业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周薇

课程教学团队:吴波、黄炼、刘霖、张园园

建议使用教材:

1.艺术赏析[M].肖勇,侯锐淼,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4.(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精品系列教材、“互联网+”新形态立体化教学资源特色教材)

2.自编教学资源。

主要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1.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M].刘丽华,孔义平,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俗民风[M].孔祥戥,苏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

3.理性的艺术鉴赏[M].堀越启,中信出版集团,2022.

4.艺术的乐趣:如何观看、欣赏、谈论艺术[M].卡洛琳·施拉姆,湖南文艺出版社,2023.

5.中国古代建筑简史及作品鉴赏[M].柳肃,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高等学校非建筑专业师生通识课教材、中国大学MOOC配套教材)

6.中国美学史[M].《中国美学史》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7.中国社会思想史[M].《中国社会思想史》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8.大学美育[M].王树青,刘向红,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文化素质教育改革创新教材)


一、课程简介

《文化艺术鉴赏是一门面向全国高等院校开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通识课程。2024年,课程被立项为湖南农业大学艺术与审美类通识选修核心课程。课程植根于“大国三农”的时代背景,秉持“拓宽视野、深化理解、培养审美、促进创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风景园林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科特色与师资力量,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同时,课程以“思政—思辨—思维”为培养主线,构建了“艺术通识理论—交叉创新思维—融贯应用实践”的结构体系,涵盖了“乡土艺术与耕读教育、乡居文化与建筑艺术、传统绘画与装饰艺术、礼制农俗与非遗艺术、设计赋能与艺术创新、乡村文化转型与振兴”六大模块,引导学生以文化和艺术的双重视角审视乡村、服务乡村与振兴乡村,鼓励学生在探索个性化成长路径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智慧与力量。


二、教学理念

课程从阅读、欣赏优秀的乡土艺术作品开始,引导学生学会判断、学会分析、学会质疑;从参与、制作自己的艺术作品开始,使学生体会创意、体会创作、体会创新。课程通过现代性的文化艺术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乡土艺术的传承方式和创新性发展进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生活观。

课程秉持“拓宽视野、深化理解、培养审美、促进创新”的核心教学理念,通过一体化的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引领学生深入探索人类文化艺术的广阔天地,培养其成为具有国际视野、深厚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同时,课程以“思政—思辨—思维”为教学培养思路,改革传统艺术课程教学方法与内容,根据学生的反馈实时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加强思政元素在通识课程中的融合,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知识层面:

1.1了解以耕读教育为本的中国乡土文化与艺术

1.2识记课程中中国乡村文化与艺术的重要知识点

1.3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意识与探究兴趣

2、能力层面:

2.1培养学生独立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2.2培养学生传承与发展中国优秀文化艺术的创新能力

2.3培养学生重视艺术实践并能学以致用的应用能力

3、素质层面:

3.1将立德树人的思想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3.2将大美育观的价值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3.3认识乡村建设中学习审美教育的价值


四、教学内容、要求与课程目标关系表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数

教学方式

支撑的

课程目标

乡土艺术与耕读教育

1)了解农耕文化、耕读文化的内涵、价值;

2)了解美育的重要性,分析乡村建设进程中的审美运用的正反面案例。

2

线下讲授

1.1,1.2,1.3

乡居文化与建筑艺术

1)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分类和特点;

2)学会品鉴建筑艺术美的方法;

3)从建筑的发展史了解人类文化与艺术、乡村发展的过程。

4

线下讲授

2.1,2.2,2.3

传统绘画与装饰艺术

1)通过对比教学法,让学生了解国内外优秀绘画作品的魅力和异同;

2)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从动手实践中体验不同材料绘画的乐趣。

2

线下教学

2.1,2.2,2.3

礼制农俗与非遗艺术

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从动手实践中体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3

线上教学

2.1,2.2,2.3

设计赋能与艺术创新

通过对乡土文化创意设计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学会品鉴这些作品的形式并理解其文化内涵。

3

线上教学

3.1,3.2,3.3

乡土营建与乡村振兴

引导学生把乡土艺术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全面了解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

线上教学

3.1,3.2,3.3


五、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改革:以“具身认知”构建情境式教学体验

情感价值是艺术教育的首要价值,“离身认知”的结果是在学生身体的“缺场”状态下,以程序化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画面信息,造成学生学习行为存在于去情境化的显性知识、显性课程层面。而“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心一体”的本体论,该理论通过生成性、感知性和情境性方法,帮助学生培养文化感知能力,从而使学生脱离对文化艺术浅层的显性认识,进入艺术本体的理解与内化。以欣赏中国山水画为例,可以通过虚拟仿真的情境构建,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体味到“人在画中游”的现场感受,以此深化虚拟与现实的融合育人成效。除了具身认知理论方法的应用,课程还综合运用了费德门鉴赏、感悟式鉴赏、形式鉴赏、比较式鉴赏和社会学式鉴赏等方法,为学生提供多元化鉴赏视角,并引导学生进行方法总结。

2.教学手段创新:虚拟仿真技术手段教学

近年来,随着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历史文化遗产逐渐活了起来。如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团队运用数字采集、文物扫描和复制技术,把敦煌石窟搬进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清华大学郭黛姮教授团队利用三维数字模型技术复原圆明园等。本课程团队近年来也在开发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艺术鉴赏项目,结合毕业设计作品,共同进行课程内容创新与手段创新,使学生能够“走进”艺术作品或历史场景,获得沉浸式学习体验,增强对艺术作品的感知与理解。

3.教学手段创新:人工智能技术手段教学

在课程建设中,可以利用AI图像识别技术,辅助学生分析艺术作品的构图、色彩等形式要素,提供即时反馈和个性化指导;引入AI艺术创作工具,鼓励学生尝试利用算法生成艺术作品,探索艺术与科技的边界,激发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未来,智慧教学研究将由设备投入逐渐向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导向的教学应用和平台建设转变,将重点关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与混合式教学、在线课程改革相结合的教学应用,以及以资源管理为核心的教学环境管理大平台建设,助推教学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六、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形式与要求


考核形式

分值

考核范围及要求

对应课程目标

过程记录

30

签到情况、视频学习数据、互动(讨论题)参与度。

1.1,1.2

过程考核

20

课堂讨论、课堂辩论赛、美术鉴赏演讲会等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同伴互评,促进自我提升与团队协作。

1.3,2.1,2.2,2.3

过程考核

20

以参与比赛、鉴赏微视频录制、实践活动、工作认领等符合学科和学生特点的任务完成情况为依据。

1.3,2.1,2.2,2.3

结课考核

30

完成线上试卷,包括客观题与主观赏析题。

3.1,3.2,3.3


(二)课程目标评定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评价标准

优秀

100-90

良好

89-80

中等

79-70

一般

69-60

不及格

<60

课程目标1

结课考核

卷面分数,对相关知识融会贯通

卷面分数,基本掌握相关知识

卷面分数,基本了解相关知识

卷面分数,不能很好地了解相关知识

卷面分数,不了解相关文化艺术鉴赏的知识

课程目标2

随堂测试

学习通记录,掌握独立分析作品的能力

学习通记录,能够完成作品分析

学习通记录,基本能完成任务

学习通记录,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学习通记录,没有完成任务

课程目标3

过程记录

学习通记录,通过美育教化于心

学习通记录,充分理解美育的价值

学习通记录,基本完成课程任务

学习通记录,未全部完成课程任务

学习通记录,未执行课程任务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