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通识课程 > 核心课程 > 语言与写作 > 乡土文学作品赏析

教学大纲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2/19

课程英文名称:Appreciation of Local Literature Works 

课程代码:B825L20006

课程学时:16.00(理论16.00学时,实践0.00学时,实习(实践)0.00周)

课程学分:1

课程分类:公共选修课

是否专业核心课程:

开课单位:通识教育中心

面向专业:全校各专业

课程负责人:常琳

课程教学团队:罗怀、覃红利

建议使用教材:

1.中国乡土小说史,丁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放逐与回归——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论,杨剑龙,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

主要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1.中国乡土小说史论,丁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

2.现代乡土小说三家论,范家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3.乡土记忆的审美视阈——20世纪文化乡土小说八家,罗关德,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4.1990年代以来乡村小说的当代性,陈国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5.中国乡土小说的世纪转型研究,丁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

6.文学的故乡,央视网,https://tv.cctv.com/2020/07/20/VIDE5yEsCV2aBQ6Uz0Br04uI200720.shtml,2020年


一、课程简介

《乡土文学作品赏析》为全校通识类公共选修课,旨在满足学生的文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爱好,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课程秉持“文学生活化,生活文学化”学术理念,以“乡土文学”为贯穿整个课程的横向内容核心,以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为贯穿整个课程的纵向文学脉络,博古通今,纵贯中西。课程主要内容有:中国古代乡土小说,鲁迅与“五四”乡土作家群,乡土浪漫派小说(废名、沈从文),东北作家群乡土小说(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英国乡土小说(托马斯·哈代),美国乡土小说(威廉·福克纳),湖南乡土小说创作等。借助作家作品赏析,本课程试图打造一部以经典作家为代表、以经典名著为核心,涵盖中外古今的“乡土文学史”。


二、教学理念

本课程践行“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大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教育理念,采用教师讲述和学生分享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以文化熏陶、审美感悟、道德涵育为指向,依托乡土文学作家和作品,借助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打开通往文学经典的门径,实现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同时,侧重乡土文学系列作家作品品读,带领学生了解乡情民情,学习乡土文化,领略农耕文化独有魅力,培育学生知农爱农兴农情怀与素养,体现涉农高校通识类公共选修课程的课程特征和文化特色。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知识层面:

1.1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乡土文学的怀乡类型;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学代表作家的乡土文学写作特征;

1.2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熟悉其创作特征;

1.3了解和掌握外国乡土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区分其创作差异。

2、能力层面:

2.1通过对经典乡土文学作品的阅读、诵读、分析、阐释,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2.2通过对经典乡土文学作品的阅读、诵读、分析、阐释,培养学生借助作品激励情感、丰盈心灵的能力;

2.3通过对经典乡土文学作品的阅读、诵读、分析、阐释,培养学生借助他者视角反观自我的洞察能力和审视能力。

3、素质层面:

3.1通过阅读和赏析经典乡土文学作品,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文学素养;

3.2通过分析和鉴赏经典乡土文学作品,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审美素养;

3.3通过溯源和探究乡土文化发展,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内容、要求与课程目标关系表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数

教学方式

支撑的

课程目标

绪论

认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换过程中,乡土小说在发展中对自身美学形态的逐渐确立,相应的理论认识也逐渐由混沌变得清晰、丰富和复杂的文化背景。

2

讲授

1.1,1.2,1.3

古代乡土小说

认知中国古代乡土文学创作中地域意义上的故乡、政治意义上的故乡、原初意义上的故乡三大类型,赏析中国古代的乡土文学创作。

2

讲授

1.1,2.1,2.2,2.3,3.1,3.2,3.3

鲁迅与“五四”乡土作家群

熟悉鲁迅、王鲁彦、许钦文、李健吾、彭家煌等“五四”乡土作家的创作特征,分析时代环境对于作家创作风格的影响。

2

讲授

1.2,2.1,2.2,2.3,3.1,3.2,3.3

乡土浪漫派小说

熟悉废名、沈从文、凌淑华、萧乾、芦焚等乡土浪漫派作家的创作特征,分析其不同流俗的生命感悟与取向别致的现代意识,赏析其“和谐、圆融、静美”的美学特征。

2

讲授

1.2,2.1,2.2,2.3,3.1,3.2,3.3

东北作家群的乡土小说

熟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的创作特征,赏析其既富有东北地域色彩又质朴粗犷,充满野性力量的小说审美特质。

2

讲授

1.2,2.1,2.2,2.3,3.1,3.2,3.3

英国乡土小说(托马斯·哈代)

熟悉英国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作品,感悟其对外在世界感知敏锐、观察深刻的创作特征,赏析其与生俱来的诗人气质呈现在小说中的诗情诗心的审美特征。

2

讲授

1.3,2.1,2.2,2.3,3.1,3.2,3.3

美国乡土小说(威廉·福克纳)

熟悉美国乡土文学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作品,分析其“约克纳帕塔法世系(Yoknapatawpha)”创作风格,感悟其创作中呈现的新旧交替历史时期个体内心的孤独感、异化感以及人类普遍的精神危机的审美特征。

2

讲授

1.3,2.1,2.2,2.3,3.1,3.2,3.3

湖南乡土小说创作

熟悉周立波、古华、何立伟、韩少功、孙健忠、蔡测海等湖南乡土小说作家的创作,赏析其作品中的地域文化审美特征。

2

讲授

1.2,2.1,2.2,2.3,3.1,3.2,3.3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分享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述带领学生熟悉课程相关作家和作品,带领学生感悟和赏析作品中呈现的创作特色和审美特征,培育学生的思考意识和审美素养;同时,通过学生对于作家作品的自我赏析分享,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课程教学环节还设置有学生分享家乡风土人情、文化特征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意识和情怀。


六、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形式与要求

考核形式

分值

考核范围及要求

对应课程目标

课堂问答

20

根据每节课内容设置课堂问题,学生针对知识点要求进行回答,根据学生对于知识的了解程度给予等级评价。

1.1,1.2,1.3

课程实践

30

通过讲述的形式介绍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文化特征等,根据学生对于家乡的讲述方式、熟悉程度、认知深度等进行等级评价。

1.1,1.2,1.3,2.1,2.2,2.3,3.1,3.2,3.3

结课考查

50

通过赏析乡土文学作家作品或进行乡土文学原创等方式进行考查,根据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感知能力、思想认知能力等进行等级评价。

1.1,1.2,2.1,1.3,2.2,2.3,3.1,3.2,3.3


(二)课程目标评定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评价标准

优秀

100-90

良好

89-80

中等

79-70

一般

69-60

不及格

<60

课程目标1

课堂提问

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完成,回答问题正确率高

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回答问题正确率良好

基本掌握

部分掌握,了解

少量掌握

课程目标2

课堂实践

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完成,准备充分,讲述有深度、有特色

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准备较充分,讲述较有深度、较有特色

能在规定时间内基本完成讲述任务

准备不够充分,讲述没有特色

没有充分准备,没有完成讲述任务

课程目标3

结课考试

具有较强文学表达素养,表达内容有深度、有逻辑

具有较强文学表达素养,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认知能力

文学表达素养一般,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认知能力

文学表达素养较弱,需要加强审美能力和认知能力

不具备基本的文学素养



关闭 打印